您当前位置:首页>美丽名人>正文
美丽名人
区玲妮的周庄世界
读你——郭军: 《屈玲妮的周庄世界》读后感
(紫荷原创)
题记:《屈玲妮的周庄世界》是紫荷之大弟郭军写的书,紫荷之子罗晓汀为该书第三版写了序并刊载于今日的《亚太经济时报》。
其实,你当初,
当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。
饮着九百年周庄的水,
你和小镇一同成长。
小桥
曲巷
古朴灵秀的周庄啊,
就这样走进,
走进多少人——
清幽旖丽的梦乡。
周庄的魅力,
是她独特的人文景观;
你的魅力,
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。
而我,一个灵魂游移在江南的人,
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午后,
捧着一本书,
读着:
一个人和一个小镇的故事,
一个人和一个小镇的过往。
就如同读着、
读着一部宏伟的华章。
其实,你当初,
当初只是一个平凡的姑娘。
却为何、
为何让我的心如此震撼?
是你翘着羊角小辫在灯下勤学苦读,
还是你顶着酷暑在树下采桑养蚕?
是你发着高烧在讲台上挥汗如雨,
还是你为宣传国策把鞋底磨穿?
古老的周庄啊,
幸有这样一位姑娘:
让“苦镇”成为富饶的热土,
让乡亲们打开世界之窗;
让老宅在深巷中熠熠生辉,
让舟楫在晚风中幸福欢唱。
让“逸飞之家”在“双桥”焕彩,
让《故乡的回忆》永绽芬芳;
让昆曲在“古戏台”天天上演,
让“三毛茶楼”日日飘香。
让文人墨客魂牵梦萦,
让红尘游子流连忘返;
让现实变成奇妙的神话,
让仙境成为精神的家园。
让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,
变成“中国第一水乡” !
让她成为五A景区,
让她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;
让她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,
让她成为江南水乡的典范。
让她变成:绝版的周庄、国宝的周庄、世界的周庄!
了不起啊,
做了十年镇委书记的、周庄的姑娘。
你美丽的大眼睛,
为什么总能远瞩高瞻?
你柔弱的肩膀,
为什么总能担起重任大梁?
穿越时空,
我看不见你的雨雪风霜,
看不见你的卧薪尝胆。
在我的耳边,
是你银玲般的笑声——
热情
其实,你当初,
当初只是一个小镇的姑娘。
可如今,
如今你却美名远扬。
多少的艰辛多少的沧桑,
换来了党和国家对你的各种嘉奖。
知道周庄,就会知道你,
到过水乡,就会想起你和你曾经的周庄。
后来,你离开周庄——
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。
在相城,你又在谱写新的篇章。
祝福你呀,屈玲妮,
愿相城插上腾飞的翅膀,
愿你创造更大的辉煌!
注:屈玲妮曾任昆山市周庄镇党委书记,现任苏州市相城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。
紫荷之子罗晓汀写的:郭军著《屈玲妮的周庄世界》第三版序言
周庄范儿:一个女人,一座古镇和它创造的文化范式
一座承载千年文化的传统古镇,在一个被现代文明改造、冲撞甚至撕扯的过程中,被改革开放席卷而来的商业文化大潮裹挟,是被时代发现,还是被历史遗忘?它重新寻求融入的故事,不仅包含了商业、文化乃至情感,更包含了中国人对传统古镇的再发现、再理解与再创造,也唯有在重新发现的基础上,才能实现对传统古镇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模式的找寻。
如此宏阔的探寻之旅,由人进入,当然是最恰当的角度。本书作者郭军选取了屈玲妮——这位这些年来周庄传奇的缔造者,沿着周庄潺潺的流水,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石板缝隙间,在清澈水底对改革风云的映照中,在周庄船娘每一次划动的桨声灯影里,以一个人为原点,继而将一座古镇的人和事,娓娓道来,宛如一位周庄的说书人,说出了一段有关周庄的时代故事,这样的故事,当然值得路过的人,细心聆听。
“中国第一水乡”的故事,实则关乎中国古镇管理者和设计者对一个追问多年的问题的新答案:进入现代社会,我们的古镇需要什么样的自我更新?或者说,古镇如何面对这个崭新的时代?对这个问题,古镇管理者有过一段漫长的认知旅程。是否可以说,周庄的存在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过程,而屡屡革故鼎新者,就是“经历过许多风雨雷电”的屈玲妮。
自沈万三的周庄到今日的周庄,古镇自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。曾经踏遍万水千山的台湾女作家三毛,曾被这江南水乡的细腻深深打动落泪。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慕名寻访周庄,看到保存完整的古镇周庄后,挥毫写下了几个大字——“周庄是国宝”。
但世代相传的历史恩泽,并不会顺理成章成为现实中古镇繁荣的依托。水乡周庄从历史书中沈万三的周庄,到繁华不再的近代蹉跎,再到摸索出与现代社会的连接路径,从争执、误解、观念分歧的层层圈套中脱身出来,重新获得当代生命力的故事,也正是屈玲妮遭遇“风雨雷电”的历程,而今日璀璨夺目的周庄,亦肇始于此。
举办第一个“国际旅游艺术节”,售出中国古镇的第一张门票,创建中国第一个古镇保护体系,修缮第一艘“周庄舫”作为APEC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地点,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……这一连串的第一背后,不仅包含了主事者的历史使命和闯劲,还必然包含着其对传统与现代、发展与保护、旅游与人文——其中关系的认识,更透着一股混不吝的担当精神——
“要不为自己,无私即无畏,什么都不怕,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。官丢了顶多就是回去当老百姓,没有什么好怕的。” 屈玲妮这么回忆当年的心路。历史的逻辑,从来复杂又简单,若没有屈玲妮当年豁出去的闯劲,今日周庄的发展,或许是另一幅光景。
尽管我们能为周庄的崛起找出各种现实的依据,但终究不过是后见之明,如果我们真的试图用现实反照历史,那么我们更需要挖掘的,还是这座古镇的文化力量。然而,真正的历史文化,并非如表面所见,如流水一般长流不息,它可能被岁月斩断,也可能被现实污浊,如果没有航道的牵引,流水可能变成死水,可能断流于时光深处。所谓历史人文,文化的改造与传承,从来不可能摆脱人而独立存在。问题在于,对于设身处地的当事人而言,面对着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承载,怎样改造,如何传承?
屈玲妮和她的周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此即彼之外的第三种路径:所谓保护传统,并非画地为牢,将传统锁在原地,而是创造一个综合的、多功能的传统文化蓄水池,为传统涵养活力。这一原则应用到周庄的一桥、一水、一木上,就是将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同现代化改造结合起来,改造不是为了改变传统,而恰是令活着的历史活到现代社会。
至此,周庄顺利跳出了历史的局限,找到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相处之道,并发展出方便人群聚集、使用的现代公共空间。这座古镇在尊重古建并赋予其现代生命上的基础上,最终摆脱了居民现代化需求与古镇传统难以共存的咒语,找到了独特的传统与现代共存且相互成就的周庄范式。
在细琐复杂、盘根错节的古镇发展史中发现并且表述这一范式,当然是写作的妙趣之所在,但更妙地在于,正是在对周庄发展史的讲述过程之中,写作者也同时完成了对屈玲妮的人物塑造。或者可以反过来说,作家郭军写一个叫屈玲妮的女人,最终,写出了周庄。
一个人,一座水乡,其中的文化与气质,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生存态度,或许,已经在岁月中融为一体。一方面,现代性挑战使屈玲妮和周庄都保持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意识。愈是社会变革风云激荡之际,愈能保持着持续的活力与创新力。周庄在一条快车道上突奔,其创造的古镇产业模式和保护体系,不仅创造了周庄现象,也为国内古镇群提供着宝贵的范式参照。
另一方面,她们又汲取着水的醇厚、温柔与安静,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浪奔浪流中,自有一份稳健与从容,以其上善若水的精神,既笑迎八方来客,也顾及邻里故人。滚滚时代洪流中,辗转人生进退间,葆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,是一种珍贵的人生态度。它代表了人与现代利己社会的某种抗争,也代表了对传统和谐文化的真心传承。这么多年来,面对古镇发展带来的热闹与喧闹,屈玲妮既是周庄发展的当家人,使命与责任的承担者,也是周庄人的女儿,这背后,需要多宏阔的度量和温暖的处世之道。
水流不息,人流不止,此书第三版付印之时,屈玲妮已经在人生的下一个方向--苏州市相城区工作了四年,这个屈玲妮的周庄世界,终究不仅属于屈玲妮,更是属于周庄这一方水土。对于屈玲妮和周庄而言,在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周庄模式、周庄标准和周庄创造,更是一种刻入血脉的周庄范儿。这种范儿,隐藏在周庄不知哪条古弄堂清幽的香气中,徘徊在某间不知名古民居古老的钟声里,停留在不知哪个朝代的古石砖留下的印记间,即使经历岁月风雨洗刷,依然包含着语言无法描述的隐秘情感;在这片古老又现代的水乡,交融出层次丰富的物理和心理时空。
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太阳落下,太阳升起,一代又一代人来了又去,惟有水流不息。感谢郭军先生带我们经历这一场悠游的文化之旅,由屈玲妮到周庄,由周庄到中国古镇,到传统文化的幽深处。故事里讲的是过往,我们的眼光,却透过过往望向了周庄的未来。
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所有令人惊叹的创造,在历史之中终究消散,惟有故事不朽。在这趟文化旅途中,吸引我们的,固然是周庄的独特文化产业模式的创造历程,可是更值得回味的,永远是水乡里过去多少年中,关于周庄和周庄人的故事。
多好,本书的作者郭军正好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。接下来,让我们听一听,屈玲妮和周庄的故事,让我们走进屈玲妮的周庄世界。